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奧運舞臺上各國政要爭相展開行銷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8-8-11 22:44
标题:
奧運舞臺上各國政要爭相展開行銷
奧運舞臺上各國政要爭相展開行銷奧運!奧運!奧運!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北京!
8月8日,空前盛大的奧運開幕式在北京國家體育場絢爛啟幕;8月9日,有史以來參賽人數最多的奧運比賽正式開始……
但激情並非只定格在這些片斷,自從2008年的第一縷曙光到來,“北京奧運”這幾個字的強大吸引力就已經吸引了來自全球的關注。
吸引力就意味著機遇。在各國體壇,數以萬計的體育精英摩拳擦掌,為了能夠獲得北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而拼力競爭;在商界,奧運贊助商乃至非贊助商的奧運行銷大戰已近白熱化,為了讓自己的品牌掠得更多的視線,數不清的戶外、平面、電視廣告鋪展而來,發佈會、酒會、主題活動鱗次櫛比……
國際政壇上的“北京奧運”資訊也接連不斷,人們都在關注各國首腦的一個決定:是否出席參加北京奧運開幕式。7月31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介紹說,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的外國政要人數大概在80位到90位之間。有分析人士說,這一數字可能是歷屆奧運會中最多的一次。
與此同時,北京奧運還吸引了另一些負有“特殊使命”的外國政要,他們大多是外國政府的投資部門、外貿部門的商務官員,或是某些城市的市長級官員。他們的北京之行,有著更濃的公關色彩,有著更為明確的商業目的——借北京奧運舞臺,展示國家或城市形象,介紹本地的投資環境,吸引包括中國在內的更多的外國投資。
這兩個月以來,從首都國際機場走出的驟然增多的洋面孔中,不光有眾多的一身短衫的外國遊客、統一著裝的各國奧運代表團,還有了更多手提公文包、西裝革履的外國政府官員。
他們的北京之行,並非只為觀禮和欣賞體育比賽。奧運對於他們來說,也並非只意味著體育競技。他們是來尋求更多的合作機會,向中國和世界展開行銷。
機遇戰勝偏見
7月31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副總統兼總理、迪拜酋長穆罕默德的夫人哈雅公主走下舷梯,腳步落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紅地毯上——她成為了第一位前來參加北京奧運會相關活動的國際貴賓。
從7月31日到8月8日,更多的各國元首、政府首腦、王室代表陸續來到北京。8月8日,北京國家體育場已成為全世界政要最密集的建築物——80多位國際貴賓齊聚於此,觀看史上空前的奧運開幕式錶演,檢閱本國的奧運隊伍,領受中國人民的開放、好客與熱情。
而在此之前,已經有很多乘坐著專機的各國政府要員來到北京,與那些被奧會邀請的各國首腦相比,他們顯得頗為低調。
從今年年初,國際上掀起了一股“DIZHI北京奧運”的逆流,在藏獨分子、法輪功分子和一些人權組織的煽動下,一些堅持冷戰思維、種族主義、“中國威脅論”等意識的政治勢力也參與其中。這一點,從奧運火炬傳遞所遇到的暴力阻撓及“卡弗蒂事件”等事件中可見一斑。儘管國際奧會在此間反覆強調“不要將奧運政治化”。
但眾多各國首腦的到來,證明合作與對話最終戰勝了孤立與偏見。就像巴西出口投資促進局主席亞裏山德羅·特謝拉所說的:“這是一個近距離接觸中國、消除國際輿論偏見的好機會。”對於世界各國來說,除了維護良好的對華關係所能帶來的政治影響外,來北京還意味著與中國美好的合作前景,以及在這個國際盛會中所能得到的發展機會。
“中國為全世界提供機會”
“體育已經成為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中國開展對外交流合作、增進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誼的重要橋梁。”國家主席胡錦濤在8月4日國際奧會第一百二十次全會開幕式上致辭時說。
奧運盛會,並不僅僅是為運動員提供的舞臺,北京奧運舉辦的同時,中國向全世界張開了雙臂,在這一舉世矚目的和諧時空中,與世界各國進行廣泛友好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與此同時,中國的磁力也吸引了更多的國際政要借奧運之機前來暢談合作,謀求共贏。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繁榮的市場、強大的生產力、日益增強的投資能力都在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
正如抵京訪問的倫敦市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所說:“中國的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機會”。伴隨著對全球經濟愈發巨大的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各國政府要員及企業家希望來華洽談包括投資、商貿、金融等各領域的合作,向中國、向世界展示己方的誠意和能力。奧運會所創造的融洽氣氛,為合作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時機。
於是,不僅企業家們來到北京展開奧運行銷,各國政要們也開始了他們奧運行銷的北京之行。(記者侯雋李萌/北京報道)
倫敦市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
“倫敦是在歐洲做生意的最好地方”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8-8-11 22:44
2008年7月8日,作為下一屆奧運會舉辦城市倫敦市政府的代表、英國倫敦市主管政府關係的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Ian Clement)一行來到北京參觀考察。
2008年5月6日,以保守黨為班底新一屆倫敦市政府宣佈就職,因為倫敦是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按照慣例,倫敦市市長約翰遜(Boris Johnson)將於今年8月代表倫敦在北京奧運閉幕式上致辭並接過奧運旗幟,所以克萊門特此番來京的目地之一,就是要和北京建立穩定的長期合作夥伴關係。
“雖然我是第一次來到北京,但是在短短的幾天訪問當中我看到了北京在奧林匹克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我被北京人民和官員的熱情所感染。我認為中英雙方一定會繼續開拓共同感興趣的領域進行合作,同時,也會共同應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這種共同的合作不僅僅是北京與倫敦之間的,也是中國和英國之間的。”7月9日,在離京之前,倫敦市副市長伊恩·克萊門特接受《中國經濟週刊》專訪時如是說。
“只要中國企業來,倫敦就會想盡辦法幫助”
根據商務部的統計數字,2007年中英雙邊貿易額達到394億美元,兩國希望雙邊貿易額在2010年達到600億美元。而英國貿易投資總署2006—2007財年對英投資報告顯示,共有52家中國企業赴英投資或擴大了其在英國的投資規模,幾乎是上一年同期數字的兩倍,新創造869個高技術工作機會,但從項目數量上來看,中國企業在英國直接投資大概只佔全部外國投資的3%。
《中國經濟週刊》:許多中國企業都非常渴望能夠在英國有所作為,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中國在英設立的公司和機構已經超過400家,其中落戶倫敦的又佔據了其中的一半還多,那麼倫敦政府有沒有計劃在政策上扶植這些企業在英國發展?
伊恩·克萊門特:中國的發展給全世界提供了機會,我們都認識到中國的經濟正在飛速增長,人民生活水準在不斷提高。如果有中國的企業希望到倫敦進行商業活動的話我們非常歡迎,因為倫敦不僅是一個世界金融中心,還是一個開放的、有創意的、順應變化的城市,我們也期待著這樣的合作。只要中國企業來,我們就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們,倫敦市政府為了確保雙方合作的順利進行,專門成立了非常好的機構,比如說倫敦發展署和倫敦投資局,就是吸引中國企業到倫敦投資的專業機構。就我自己而言,可能也是我的“偏愛”,我覺得倫敦在歐洲來講是最好做生意的地方。
《中國經濟週刊》:根據來自歐洲城市的監察報告顯示,在歐洲最佳商業城市的排名中,倫敦已連續18年排名第一。有不少中國企業認為,倫敦是其進入歐洲和世界的門戶。您認為中國企業進入倫敦時會遇到的最大問題是什麼?
伊恩·克萊門特:我在許多關於中國和北京的文章裏看到,中國是一個冉冉升起的新興大國。但我本人不太認同這種看法,因為我覺得中國的大國地位一直就存在在那裏,她在幾千年中給人類的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她們的文明也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我們應該理解這一點、支援這一點。我們也應該認識到我們之間有許多不同點,如果沒有不同點,世界將會變得很枯燥。當然這種不同也會讓我們懂得學會尊重對方,因為每個國家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國情和不同的文化。
中國的企業在進入倫敦、西方市場時可能會在文化交流方面遇到問題,這就需要彼此能夠互相了解,充分溝通,互相學習合作者的文化,在尊重對方願望的前提下進行溝通合作。此外,倫敦也應該適應變化,不應該採取貿易保護者的狀態。正如您所說的倫敦應該是中國進入歐洲和世界的門戶,這聽起來像是推銷工作,但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推銷,重要的是要和合作夥伴建立穩定的長期關係。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