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俄新网总编手记:西藏归来,没有民族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伊红    时间: 2008-7-18 12:55
标题: 俄新网总编手记:西藏归来,没有民族问题
俄新网总编手记:西藏归来,没有民族问题
来源:新华网  
[attach]37125[/attach]

      资料图片:3月26日,由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境内外记者采访团从北京经成都飞抵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采访“3·14”打砸抢烧事件经过。

  新华网消息 俄新网16日发表了其总编辑阿列克谢·叶菲莫夫关于西藏见闻的文章,以下是这篇文章的内容。

    6月底,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组织了一个规模不大的俄罗斯记者团,前往西藏自治区采访。这大概是2008年3月出现骚*事件后第一个前往西藏采访的外国记者团。俄新社派出了两名记者,叶莲娜·扎戈罗德妮娅和鲁边·普拉江,他们此前从未去过西藏。扎戈罗德妮娅在参观了几个差异明显的地区,包括北京,青海和西藏之后,和我们谈起了她的印象。她说:"两周前,我们刚到北京,中方的一位高级官员就说:我不要求你们相信我说的话,但是也不要相信****的话。你们自己到西藏看一看,自己做结论。我们就这样出发了。"

    西藏之路

    记者团是从西宁坐火车抵达拉萨的。扎戈罗德妮娅说:"为什么是火车呢?有人跟我们解释说:一下子到几乎是5000米的高度会不习惯,这对身体很危险。现在从北京坐飞机到西宁,已经有2800米。然后再坐火车,逐渐越来越高。"她把到拉萨的火车和俄罗斯的"红箭特快"(莫斯科至圣彼得堡)做了比较。"要说装修豪华程度,莫斯科-圣彼得堡列车里富丽堂皇的深红天鹅绒装饰更吸引人,但是西宁至拉萨的列车更干净,更舒适。在包厢里配备了电视,带有三个洗手池的柱盆,车厢和车厢之间的过道有封闭玻璃,还有信息屏幕,显示日期,时间,车外温度和海拔高度。"

    据扎戈罗德妮娅讲,车厢里面定期输氧,而且车厢密封不错:"到了拉萨停车,就得离开氧气含量正常的车厢。到了街上明显有头晕的感觉。开始只是呼吸困难,到后来就有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先是不明原因和频繁的咳嗽,气喘,流泪和流鼻涕,出现鼻塞现象。"她说,有位藏医对俄罗斯记者们帮助很大,给他们开了消除高原反应的药。

    美丽西藏

    扎戈罗德妮娅谈起对西藏的第一印象时说:"西藏到处都是五彩缤纷的。穿的衣服,房子的外部和内部装修都是这样。就像炫目自然美景的延续,当地居民不遗余力地打扮自己和自己的房子。"在藏医博物馆,记者们被看到的一幅巨大的唐卡所震惊。扎戈罗德妮娅介绍说,这幅可以称为奇迹的唐卡长达一公里,四个人画了27年。完成唐卡后,很长时间无法决定把它放在哪里。通常唐卡都要放到佛教寺院,但是到哪里去找能够容纳这个唐卡的寺庙呢?后来这个奇迹就在仓库里存放了好几年,直到2005年,在拉萨拨款1亿2000万元建立了藏医博物馆,才把唐卡挂在博物馆墙上。

    "西藏问题"

    扎戈罗德妮娅说:"关于西藏民族问题的印象--甚至在俄罗斯也有人跟我说过西藏民族问题,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没发现民族问题。""我发现各种人都有:汉族和藏族,但是习惯把汉族和藏族对立起来(谁这样习惯不知道,在世界媒体怎么就通行起来了),可这个现象好像只在世界媒体中存在。我还发现其他民族的人,在西藏各城市的街道上都和平相处,在公共汽车上,在饭店里和办公室里都是的。"

    此外还发现,藏语是藏族人在所有教育机构(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核高等学府)里必学科目(是藏族,而不仅仅是按照居住地原则)。扎戈罗德妮娅说:"在西藏大学给我们展示了几个教学计划,还有两套执行程序也是藏语的--是在大学试验室制作的";"这个大学一多半的系是从事专业职业教育,或多或少地和西藏的文化和历史有关。还有,在西藏直到1951年,也就是西藏和平解放之前,根本就没有学校,现在有61所幼儿园,884所小学,94所初中和25所高中,另外还有7个中专学校和6所大学。"

    最后扎戈罗德妮娅说:"我想:我们在原则上能发现哪些西藏民族问题呢?基本上,如果这个问题存在,这个民族问题在某些地方存在,也只是在某些人头脑中存在,因为各种原因,他们看待中国简直就是如鲠在喉。连我在内,还有我的同事们,问过各类人,包括僧侣,当地官员,农民还有市民:你们需不需要****?很多人没明白我们问什么。有些人回答说:****从事***活动,他的追随者杀人放火烧房子,他不可能获得民众支持"。
作者: 伊红    时间: 2008-7-18 12:56
现在距离奥运会开幕不到一个月。好像在中国首都一切都准备好了,即将迎接这个世界体育的盛大事件,届时将有数万人乃至数十万人来到这里。在做客中国的人当中,也有世界各国的记者。而且组织方将给记者创造舒适的条件。

    但问题在于,这些记者是带着什么心情前来参加奥运会的。他们写的报道、简讯和特写的主要题目将是什么--体育事件、中国的情况还是别的什么?

    我想,这些都会有。我毫不怀疑,我们同行中有一部分人到中国来,不是为了报道体育,不是报道胜利和失败,而是为了找到这个国家的问题--不管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臆想出来的。

    显然,新闻行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向社会通报问题,报道公开的或者隐蔽的社会矛盾。但是媒体--意味着新闻、事实和信息。在这个意义上,奥运会是很多记者摆脱对中国固有看法的机会,是了解这个国家新事物的一个机会,是战胜偏见的一个机会。我真诚地希望,这个同自身作斗争的"胜利者"应该是大多数记者,但很可惜,百分之百的把握是没有的。

    据我所见,有些记者一开始写中国,就戴上眼罩。这个眼罩使他们眼中的事实发生歪曲,把本来是次要的问题提出来,当成主要问题。或者是把海市蜃楼般的幻影当作事实。这不是昨天才有的现象,也不仅仅是针对中国才有的现象,我们在俄罗斯也常常遇到这样的态度。

    问题在于,2008年对中国来讲是很复杂的一年。年初发生雪灾,然后是西藏事件,接着是汶川地震--这都是在中国备战奥运的背景下发生的,当然不可能不吸引世界媒体的关注。这些关注经常是从善意和同情角度出发的,但是也有幸灾乐祸,无知导致真诚的曲解,还有显而易见的有意歪曲事实。

    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在奥运举办期间,从中国来的信息流量和关于中国的报道只会增加,但还是希望奥运会不要变成信息战才好。

    我坚信,某些记者也正在准备发动信息战。不久前人权观察组织特意为前往中国的记者出版了一个手册。根据这本手册的内容来看,住在中国,在中国工作,危险程度一点都不逊于伊拉克。靠这本手册中的"知识"武装起来的记者,将如何在北京奥运期间做报道呢?受众又能从他们那里看到和读到什么消息呢?

    中国存在问题,否认这一点很愚蠢。而且问题还不少。在中国工作过和研究过这个国家的专家知道这些问题,也常谈起这些问题。但是只盯着这些问题,只讲矛盾和困难--这是一条死胡同。

    对于记者来讲,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开放。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在中国为外国记者提供的工作环境是如何变化的,就会看到,在这方面有明显的进步。

    不错,和以前一样,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限制。显然报道奥运会要比平时工作难度大。但是在哪一个国家,在举行这样的大型活动时,不是都要加强安全措施吗?

    奥运会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这对记者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好机会,哪怕离开关于中国的偏见一步也好。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很多要学习的东西。忍耐和容忍他人--正是现代世界所需要的,至少是记者需要的。
作者: 高贵的懒猫.    时间: 2008-7-18 21:12
这么说也没什么大用,因为这本来就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问题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