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国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打印本页]

作者: 余岚0528    时间: 2006-3-17 05:49
标题: ·中国需要怎样的国家心态
没有人怀疑我们对自己国家的感情,但我们还必须知道,我们用怎样的眼光<br />来关注中国与世界,才能让它更健康、更积极地成长。<br /><br />  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一个重要国际现象,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中国<br />在国际社会希望有所作为的意识也越来越清晰:倡建上海合作组织与中国-东盟<br />自由贸易区、派遣中东事务特使斡旋中东、积极对待伊拉克与朝鲜半岛问题、主<br />动同北约接触……中国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了某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外交姿态。及<br />至××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事实上更是自觉地宣示了<br />中国要建设自己大国地位的方向。<br /><br />  这就产生两个问题:世界如何看待综合国力上升的中国?中国人自己如何看<br />待中国的国际地位?事实上后一问题更为重要,它在相当程度上将决定前者的答<br />案。<br /><br />  以学习心态去除自大<br /><br />  准确地说,多数中国人还没有做好“中国强大了将如何对世界”的心理准备。<br />许多人无意识流露出来的是一些不健康的心态。这些不正常的心态来自中国独特<br />的历史遭遇。<br /><br />  《剑桥中国史。晚清卷》指出:“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的对外政策以三个长<br />期以来遵循的假定为依据:中国在战争中占优势、中国善于使外来民族‘开化’、<br />中国有贵重商品可使外国人接受纳贡地位。”嘉庆帝甚至认为,西欧各国是由于<br />有了中国物品才强盛,若中国与之断绝往来,则西欧各国无法生存,而西欧商品<br />对中国均为可有可无之物。结果,清政府在危机中彻底崩溃。<br /><br />  西方列强对中国怀有野心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则是自大心态使中国丧失了<br />与当时西欧强国发展贸易关系进而迅速促变自己的可能性。<br /><br />  值得指出的是,当时中国面对列强的“自大”,并非仅为统治者所有,大量<br />的国民也同样视西方国家为蛮夷之邦而嗤之以鼻,不放在眼里。能承认“华夷之<br />势大变”而将眼光放诸四海如魏源者,毕竟是少数。<br /><br />  自大心态并没有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覆灭而终结,它在中国此后步向现代社<br />会的漫长过程中时时浮现,“文化大×命”时期达到了另一个高潮。1967年<br />10月,中国某位驻外使节在国庆招待会上点名对驻在国的内政进行批评,引起<br />驻在国官员的不满并退席。毛澤×知道后,严厉批评该大使有大国沙文主义心态。<br /><br />  现在,中国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又有不少人不能清醒地认识中国,盲目乐观,<br />进而夸大中国的成就而忽视中国存在的问题,甚至只去看发达国家的问题而看不<br />到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网络上还出现了要建立所谓中国的“势力范围”的<br />“高论”。<br /><br />  虽然自晚清以来,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几度沉浮,但在某种程度上,中国<br />人一直都保存着“大国心态”,“地大物博”的自豪感如影相随,即便在最危难<br />的时刻,也不忘憧憬民族复兴后的盛况。这样的心态自然是一种不绝望、不放弃<br />的民族精神,但也常常妨碍了中国正常地看待自己成长力量的来源。<br /><br />  所以,今天中国要构建自己健康的国家心态,首先就必须客观地评价自己。<br />中国目前还不是世界大国:在经济上,同美欧日等国有相当差距;在军事上同美<br />俄的差距也不小;在综合国力上跟美国相比,并不在一个级别上,有研究机构量<br />化后指出,中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仅为美国的1/4。<br /><br />  中国为自己未来20年描绘的蓝图,固然令人振奋,但这还只是建立在国际<br />环境不发生大变化、中国的对内对外战略不出现失误前提之下的最佳前景。退一<br />步来讲,中国过去20多年取得的建设成果,来源于改革开放的国策,而改革开<br />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向外面的世界学习。<br /><br />  去除自大,正视差距,依然强调学习,这是中国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所需<br />要的第一种心态。<br />以自信心态乐观前瞻<br /><br />  在西方列强的进攻下,清朝统治者继而丧失了信心,由自大变为自卑,对列<br />强采取投降妥协的立场;许多民众也由此认定中国什么都不行,对中国的未来总<br />报以怀疑甚至悲观的心态。<br /><br />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流行“全盘西化”的观点与理论,有极端者甚至提出<br />要改汉字为拼音、奉基督教为国教,以彻底改变中华民族的种属,好跟世界“接<br />轨”。<br /><br />  在这种心态下,中国的国内问题被看得过于严重,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没有<br />资格做一个世界大国,并且应当永远放弃这种民族的诉求。<br /><br />  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急需建树起来的,还有坚固的自信心态。<br /><br />  一个国家能否成长为大国,有硬件与软件两方面的要素。从硬件上说,一定<br />面积的国土与一定数量的人口,中国都是具备的。因此,与世界上许多放弃大国<br />追求的小国不同,中国存在成为大国的物理基础。这个认识应当成为进一步判断<br />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与起点。<br /><br />  从国际力量对比来看,虽然美国现在是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种强大显然不<br />可能永续,至多也只是相对的;俄罗斯、欧洲、印度以及东亚一些中小国家的力<br />量正在增长。<br /><br />  而从中国崛起的国际环境来说,应当现实地看到国际上确实有一股力量试图<br />阻止中国的成长,但如果中国对自己有信心,实行正确的内政与外交战略,小心<br />谨慎地处理国际问题,外力是无法从根本上阻止这一进程的。<br /><br />  中国内部的发展当然也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其中最迫切的,是政治上的民<br />主建设、反贪以及建立法治社会,在经济上则是解决国企和失业问题。但这些困<br />难本质上都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只要主观上认识到了,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逐步<br />解决和克服的。<br /><br />  台湾问题是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因素。现在台独势力比较嚣张,但自199<br />6年大陆强硬地表态将对台独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后,台湾民众充分意识到台独<br />就意味着战争。仅此一点,台独力量就不可能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br /><br />  最后,对中国处理复杂的国际局势的能力也应持有信心。经过近半个世纪与<br />国际社会的交往,×国政府和领导人在外交思想、外交战略、外交政策等方面都<br />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朝鲜核危机等问题上的外交举动,<br />已经显示了中国的大国作用和气质。<br /><br />  与自信心态相关联的,是乐观主义精神。现在不少人一讲中国的国际环境,<br />总喜欢强调所谓的“两难困境”,如中国加入世界体系会被西方束缚手脚,会钻<br />入西方陷阱,迟早会被西方化掉;中国不加入世界体系,又会陷于孤立,可能会<br />重新回到封闭之路上去。<br /><br />  而用乐观心态来看中国的外交问题,就会承认中国面临许多困难,但决不是<br />没有出路和前景。比如,中美关系的确存在种种矛盾、冲突,但中美之间没有对<br />抗的必然性。中美关系如何发展,既取决于美国如何对待中国,也取决于中国如<br />何处理中美关系。考虑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复杂性、社会舆论的多元化和变化性,<br />就没有必要因某人、某报、某议员发表了某种反华的观点而认定它已经是美国既<br />定的对华政策;考虑到美国对华政策一贯的摇摆性和矛盾性,也没有必要因美国<br />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华的政策就认定美国将长期实行这种政策。<br /><br />  退一步讲,即使以同样的力量面对同样的问题,采用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br />对待,可能也会有大不同的结果。<br />
作者: 余岚0528    时间: 2006-3-17 05:50
以正常心态走出历史<br /><br />  100多年屈辱外交的历史,使中国在1949年后形成了自尊心态。这种<br />自尊心态有两种表现,一表现为自强不息和奋斗精神,另一则表现为过分自尊,<br />对国与国交往中出现的一些冲突、矛盾和摩擦,不能冷静面对,往往作出超出需<br />要的强烈反应。<br /><br />  长时期以来,中国对加入世界经济体系与多边合作相当敏感,总有一种谨防<br />再次受西方列强包围与控制的心态。特别是在与西方大国的交往中,一有问题,<br />就会联想到八国联军,联想到晚清时列强对中国的凌辱。<br /><br />  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提出产品倾销的指控,不少人想到的,首先是西方国家<br />又在歧视中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其实,许多这样的贸易纠纷是正常现象,多<br />数是能通过现有的贸易机制得到妥善解决的。<br /><br />  这种过分自尊的心态在民间也有相当反映。许多人在观察中国的外交问题时,<br />一有风吹草动就怀疑外国是否要重新侵略中国。<br /><br />  所以,大国外交的心态必须是正常心,要以现实、发展的心态面对世界。对<br />中国来说,这也是一个如何吸取历史教训与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br /><br />  中国要成长为大国,记住历史教训是必要的,但也要学会自我疗伤,走出阴<br />影,恢复正常心态。否则,就容易走进中国越发展、西方各国越防范的怪圈。<br /><br />  作为对苦难历史的另一种记忆,中国社会还存在着报复心态———既然中国<br />贫穷落后时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侮,所以中国应当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都加以<br />拒绝,这演变成以义和团运动为典型的排外心态。<br /><br />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互联网上体现出来的复仇心态。这种心态将那些曾经侵<br />略过中国的国家视为中国永远的敌人,要求寻找一切机会给予惩罚,使之“永世<br />不得翻身”。每当中国与这些国家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一些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br />诸如“DIZHI外货”、“以牙还牙,以血还血”或者“打到某某地方去”的话语。<br />殊不知这样的“爱国”言行,正好为西方许多反华人士提供了“遏制中国”的口<br />实,同时也让周边国家更倾向于接受“中国威胁论”。<br /><br />  以责任心态贡献世界<br /><br />  中国将来强大了,不应该带着历史的仇恨往后看,而应带着对世界的责任感<br />向前看。责任心和主动心是中国目前需要的对待世界的正常、积极心态。<br /><br />  “中国强大了也不称霸。”这句话不只是外交上的口号。事实上,中国成为<br />大国,也只是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责任心与主动心,也不是像前苏联那样,要带<br />着“弥赛亚”(上帝的选民)的情结去“挽救”全世界,而是要在现代世界体系<br />中主动承担起维护世界和平与集体安全、促进经贸文化交流的相当责任,作为世<br />界文明的守护者和推进者出现在国际社会中。<br /><br />  在外交方面,激进盲动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余痛犹存,韬光养晦的告诫言犹在<br />耳。但“韬光养晦”的策略是在特定国际形势背景下提出来的,体现了鄧小平作<br />为政治家和战略家的沉着冷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大变动下的对外事务<br />起了指导作用。<br /><br />  今天,中国在国际国内都还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压力,但鄧小平当年提出“韬<br />光养晦”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时,西方社会准备继对前苏联和平演<br />变之后,把和平演变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来,把中国排斥在国际社会之外;而今天,<br />就总体而言,国际社会的多数成员包括西方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对在同一个国际<br />社会中与改革开放的中国交往有了广泛的共识,中国也应当充满自信地积极融入<br />国际社会。<br /><br />  更何况“韬光养晦”后面还有“有所作为”四字。应该说,中国的外交决策<br />者对“有所作为”有了越来越积极的理解。在和平解决柬埔寨问题、朝鲜核问题、<br />南亚核危机中,中国都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稳定人民<br />币汇率提供外援,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br /><br />  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有所作为,还包括中国参与、修正乃至自己提出、主<br />导创立国际规则。近年来,中国改变了过去在军控问题上过于道德理想主义的传<br />统立场,有选择有条件地参加主要由西方主导的防扩散和军控外交,以防止其蜕<br />变成强权政治的工具,这是在参与国际规则中求转变的较好做法。中国在200<br />0年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还首次倡议了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议。<br /><br />  总之,中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也要积极建设中国的国家心态。大<br />国主义不可有,自信的、不亢不卑的、开放的、坦荡的、主动的、乐观的、负责<br />任的大国心态不可无。如何构建这种积极的大国心态,不仅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br />大课题,也将是中国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国际<br />关系学院)<br />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