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SALT [打印本页] 作者: Lepapillon0311 时间: 2006-1-21 23:17 标题: SALT <font color="indigo"><font size="4">Mark Kurlansky的另一本书叫做Salt: A world history。在中国,古人常将鱼、盐相提并论。大概是因为盐在十三世纪的主要商业用途就是腌鳕鱼,这位《鳕鱼》一书的作者才又写了这个姊妹篇。在开始盐的故事之前,就用Salt这个单词来做个引子吧。\r<br>在古罗马时期,盐是很宝贵的。罗马军队士兵的军饷里就包括一部分盐,后来改发购盐的证券,叫Salarium,后来这个词就演变为了salary.但是盐表示工钱的意思在习语中保留了下来。Any engineer worth his salt should know how that machine works. 任何称职的工程师都应该知道那部机器是如何运转的。worth one’s salt当然就是“称职”的意思啦。如果有人说你是salt of the earth,就是在称赞你是“社会中坚”。从语言中是不是已经尝到了一点盐的味道了?\r<br>既然盐是必需的调味品,那么eat salt with S*.或eat S*’s salt意思就是在某人处做客或受到某人的款待。按照英国宴席的旧礼仪,贵客要坐在上席(above the salt),以便其取盐。而且据说盐象征着一项协议的达成,如果餐桌上没有盐瓶,就会被认为不够友好,从而引起人们的猜忌。还有一个历史故事,说的是1378年,法兰西的君主夏尔五世主办了一场著名的宴席,在场的客人有罗马帝国的皇帝夏尔四世,和皇帝的儿子文西斯劳斯(德意志国王)。盐盆应当放在何处,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皇家不是用盐瓶,而是用船型的盆。既是盐的容器,也是国家之船的象征。)最后的决定是三位君主每人面前都放一个,才没有引发政治争端。\r<br>关于盐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比如“开井娘娘”“白鹿饮泉”等等。在我的家乡天津流传着一个叫做“盐母效灵”的神话。相传渤海边的一对老夫妻,见一只凤凰落在了荒碱滩,都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老婆婆收起凤凰着地的土,让老汉进京献宝。皇帝见献来的是土,杀死了老汉。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皇帝的厨师才发现献来的竟是盐。盐的传说不限于中国,美国的弗吉尼亚州也有康纳瓦舐盐地(Kanawha Licks)这一类的传说,动物寻找卤水泉来获得它们需要的盐,人就在这些舔食的地方建了村庄。据说美国纽约州的一座城镇是水牛开发出来的,因此得名布法罗(Buffalo),又译作水牛城。甚至北美洲的地方道路最初也是动物寻找盐留下的踪迹,后来这些没有规则的羊肠小道经过了扩展,就形成了今天的北美洲地方交通。\r<br>盐的来历我并不关心,但“梦中之粥”的传说,倒是相当的诱人。这是瑞典某些地方的一个习俗。女孩子如果安静的煮一碗加了很多盐的粥,吃了之后不喝任何饮料就入睡,那么她未来的爱人就会进入梦中,给她喝水。就像我以前听说的,半夜12点对着镜子削苹果能看到自己的白马王子一样,虽然并没有真的有效,但大概很多女孩都会愿意一试,并且是带着幻想期待奇迹的出现。在中国,盐和女孩的婚姻还真的有点关系呢。有一种风俗是,当农民生育了女孩时,每年这户人家就准备一种腌菜,一直到女儿长大出嫁。12-13坛腌菜就成了女孩子不可缺少的嫁妆(过去女孩出嫁时间早,所以是十二、三坛),就像女儿红酒一样。\r<br>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几乎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作为货币使用,比如晒干的鳕鱼和盐。事实上,过去享用最纯净的盐的人,也是拥有最多财富的人,穷人只能用含很多杂质的黑盐。若干世纪以来,盐就是各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来源。马可·波罗从来没有提到中国人印制纸币,但是他描述了建都盐饼在制作过程中是如何被冲压以附上可汗头像的,而这种盐饼在当时就被作为货币使用。\r<br>就像鳕鱼引发了战争一样,美洲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为盐而战的历史。谁控制了盐,谁就拥有权力。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就曾经封锁了美国的盐供给。我以前的想象中,历史课本上著名的大陆会议应该是充满着政治和军事的高谈阔论,没想到大陆会议竟然专门在讨论处理盐短缺的措施。这似乎应了《雍正王朝》中的一个情节:十四阿哥取得了兵权,而四阿哥却不为所动,因为粮草供给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大概战争不是在拼兵力,更是在比拼后方资源。所以,古代兵书才会经常有断水、断粮草的计策。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盐的短缺也成为南方的一个致命弱点。好像中国的电影《闪闪的红星》里也有一组镜头,国民党封锁解放区时严格限制盐的买卖,所以潘冬子才把盐水倒进棉袄偷运给部队。\r<br>耳熟能详的名字,鲜为人知的历史。这就是《盐》。和《鳕鱼》一样,这本书仍然涉猎广泛,我只是蜻蜓点水般翻了翻,然后将其中的点滴和自己的联想写在这里,希望我的这段文字也能像盐一样,内容不多却能给大家增添一点滋味。\r<br>attic salt的字面意思是“阿提卡的盐”。阿提卡洲(Attica)是希腊东南部的一个州,其首府是雅典。阿提卡州是个半岛,工商业发达,特别盛产海盐,相传,阿提卡州的盐比希腊其他地方出产的盐精细有味,深受欢迎。阿提卡人机智风趣,善于说俏皮话,以幽雅的诙谐著称于世。这个成语出自古罗马著名的作家和演说家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公元前106-前43)。他的论文和演讲词,都是文体和标准拉丁语的典范,在其作品中论述了古希腊人精心研究的雄辩术理论,特别提到以口齿锋利著称的阿提卡人。公元前55年,西塞罗以文艺对话形式写的主要著作《辩论》(De oratore),探讨了演讲艺术中的诙谐问题。他说,妙语应当含有“盐味”,象“阿提卡的盐”那样有味。在现在英语中,salt一词含有“风趣”,“兴味”等转义。成语attic salt常用来表示poignant delicate wit; wit of a refined quality。因此也可写attic wit. E.g.: A talk full of attic salt is worth listening to.
<br>短语with a grain of salt表示“对某事有保留,持怀疑态度”。当然,这并不表示你认为事件叙述者是胡言乱语、信口开河,只是你不愿随便陷入轻信的圈套中。事实上,with a grain of salt这一说法是从拉丁语cum grano salis翻译过来的,1647年最早出现在英语中并很快流传开来。语源学家克里斯廷·艾玛曾把它追溯到罗马时代,根据罗马学者普林尼于公元前77年的记录,罗马将军庞培曾发现一种解毒剂,必须和着一小把盐服下才有效。来看下面一个笑话:有一天,一个外国人Allen和他的中国籍太太坐在餐桌旁大谈最近流行的一种草药,说它能包治百病。Allen说了一句:I'd like to take it with a grain of salt。他太太笑道:“你以为它是蔬菜啊,还要加点盐再吃。健康专家可没有说过要加盐。”Allen 愣了一下,然后大笑不已。原来刚才Allen 是说他对这种草药的神奇疗效表示怀疑,而不是说要“放些盐再吃”。在这个比喻中,使靠不住的陈述变得合情合理所需的“盐”的数量常有变化,描述它的量词也常常会从几粒变到几镑。</font></font>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