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2008年的世界格局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12-29 12:27
标题:
2008年的世界格局
<p>金灿荣/文</p><p>想象未来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就2008年的国际格局和中国外交而言,我们只能在2005年已经出现的变化趋势基础上谨慎地进行推断。</p><p><table align="right" border="0"><tr><td></td></tr><tr><td></td></tr></table></p><p>大国的客观处境和政策动向</p><p>美国客观处境</p><p>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卷入至少保持目前状态,甚至有所增加。其中,在伊拉克的驻军可能减少,但是仍然面临安全和政治困境,力量受到牵制。另外,美国和伊朗的矛盾会更加突出。</p><p>2005年的“卡特里那”飓风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最新的统计是经济损失超过1600亿美元),而且暴露了美国内部种种问题,如资源过于集中在反恐战争上,社会分层严重,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有问题,等等。这对美国的国际形象有损伤,其外交的进攻性将有所下降。</p><p>布什总统会执政到2009年1月19日24时,所以,到2008年为止,美国的政局是稳定的。但国会干扰外交政策,特别是贸易政策的情况会增加(这对中美关系肯定不利)。另外,2008年美国大选全面展开,选举对外交政策的干扰效应也会突出。</p><p>在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基本面不错,可能到2008年还是相对最好的,但高油价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财政和贸易双赤字所蕴涵的潜在金融风险更引人关注。</p><p>政策动向</p><p>到2008年,美国可能实现伊拉克的政治重建,将本地政权推向前台,但美国与新政权的关系会非常复杂;经济和社会重建也会取得进展,但安全形势仍然是严峻的,使美军不可能大幅减少,财政负担依然沉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军事负担和政治成本使美国对其他国家(伊朗、朝鲜)动武可能性减少。</p><p>在坚持全球反恐的同时,防范大国(主要是中、俄,特别是中国)传统地缘政治挑战的一面上升;在军事部署方面,向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倾斜;提升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和安全作用;对中国的战略关注(特别是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上升,由上而下的中国威胁论重新抬头,但对中国没有完全定性,寻求与中国合作的一面也会上升,人们会听到更多类似“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的新说法。</p><p>外交上减少单边主义色彩,较多多边合作。因此,美欧关系有所缓和。</p><p>对联合国改革本质上不支持,如改革,其目标是进一步加强美国的影响。在此问题上,与四国集团有矛盾。</p><p>对石油等能源的关注加强,对中国的能源供应问题更为重视。特别警惕中国与美国关系不睦、但石油等资源丰富的国家发展关系的情况。</p><p>贸易保护主义加重,用经济民族主义牌来缓解或回避国内经济矛盾。</p><p>欧盟客观处境</p><p>2005年欧盟宪法在法、荷的全民公决中被否决,欧盟一体化进程受挫。各国精英的欧洲统一理想与民众的实际接受程度有距离。</p><p>欧元区经济继续低迷,欧洲与美国的经济竞争力差距加大。福利政策难以为继。</p><p>由下而上,以经济竞争担忧为主的“中国威胁论”兴起,欧洲民众对华态度复杂化,但精英层对中国战略重要性的认识不变。</p><p>进一步一体化的可能性下降。欧盟与土耳其的入盟谈判已被推迟。欧盟扩大后,发展水平的内部差距更大,因此内部协调更加困难;美国采取(新、老)双欧洲政策,欧洲一体化的外部政治条件变差;中国、印度加入全球竞争。</p><p>在2008年,欧洲联合将停留在目前水平上,不退不进,领先于其他地区,但与政策设计者的理想差距极大。</p><p>政策动向</p><p>各国精英的主要注意力将转向国内改革和巩固国内政治地位。</p><p>在国际上,欧洲将继续在提倡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解决全球问题(贫困、环境、疾病)等方面发挥领导作用。但是,欧洲统一外交的比例停滞,成员国国别外交的比例上升。</p><p>维护与美国关系的稳定依然是最重要的外交议程。</p><p>对中国的战略重视不变,但在具体议题上争论增加(贸易、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军售禁令、环境保护等)。</p><p>俄国</p><p>客观处境</p><p>2005年的俄罗斯从政治方面看,在政策和政治操作层面已经回到以普京为象征的威权主义;在制度层面,以取消89个联邦主体行政首脑民主选举而改由总统任命为标志,部分回到威权主义。威权与寡头的政治竞争以威权胜利告终,这种政治趋势会持续到2008年。</p><p>因政策趋稳和石油涨价,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但是,产业提升和现代经济制度建构等长期任务依然沉重。到2008年,俄罗斯是成为一个依赖石油资源的国家还是一个现代经济国家将有比较明确的答案。</p><p>社会心理的主流是求稳,处在历史性的收缩状态。</p><p>外交上,依然以融入西方为主导倾向,力求稳定与美国关系,发展与欧洲关系,但面临困难。在中亚,与美国的地缘战略竞争加剧。从平衡战略和国家利益两方面考虑,积极发展与中国和其他东方国家关系,但对中国抱有战略疑虑。</p><p>政策动向</p><p>国内,坚持政治威权主义,经济发展优先。</p><p>国际,承认俄罗斯不再是超级大国的现实,但坚持俄在重大国际事务上的发言权,维持俄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p><p>日本</p><p>客观处境</p><p>2005年的日本,社会和政治保守化,小泉政治地位稳固;经济有起色;与美国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但与亚洲邻国关系恶化;外交主动性突出,但成效不彰。即使2006年9月小泉下台,其继任者将依然是保守派,日本目前的政治、外交、社会态势会延续到2008年。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日本经济这一次真的走出了低谷,所以未来三年日本的经济将好于欧洲国家,可能接近于美国的速度。</p><p>政策动向</p><p>国内,推进以私有化为标志的美式改革。但这种改革最终是否符合日本的前途,不得而知。修改宪法,为正常国家化进行制度准备。</p><p>国际,继续外交积极主义,日美优先,对华强硬(但在不失控的前提下)。寻求日朝关系突破。</p><p>印度</p><p>客观处境</p><p>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外交态势上左右逢源,中、美、日、俄竞相示好,国际地位有所上升;但在诸强中,综合国力仍然是最弱的;社会发展的落后是最大的发展障碍。</p><p>政策动向</p><p>继续改革,经济优先;外交奉行积极主义,全面交友。</p><p>国际秩序和中国周边秩序</p><p>1.“一超多强”的格局不变。但国内外都开始有人将中国定义为另外一超,中国的影响持续上升。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国内外出现了心理差距,中国人真诚地认为自己的国家还很落后,外国人真诚地认为中国已经是一个强国了,这是需要注意的重要事实。</p><p>2.美国霸权的内在问题,如政治和社会的“极化”,经济虚拟化,以及国际矛盾聚焦于美国而使得霸权成本上升,导致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有内在的不稳定性。</p><p>3.欧盟未来的不确定性是整个未来国际格局不确定性的一个重要根源。</p><p>4.日本“正常国家化”趋势不变,但此过程会导致很多问题。</p><p>5.东亚经济高度依赖美国市场是当前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大问题,到2008年这种状况能否改变关系到世界经济的整体稳定。更重要的是,世界经济循环存在问题,世界生产力过剩,市场的边界日益明显。在新增20亿生产者的同时,新的消费者在哪里?这个问题三年后将更加突出。</p><p>6.反全球化力量上升。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的贸易环境将恶化。</p><p>7.BRICs(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崛起打破了原来的世界力量格局,包括东西力量对比。其中,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更引人瞩目,因为这意味着亚洲的崛起和全球地缘政治地图的改变。</p><p>8.技术创新导致力量集中,技术扩散导致力量平衡。9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加速既导致了力量向美国的集中,又导致了技术扩散。有规模同时又有学习能力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地位上升。</p><p>9.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恐怖主义、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威胁继续上升。随之,联合国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功能得到加强。各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加强。</p><p>10.东南亚局势大致稳定。东盟将继续在东亚合作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与东盟的关系会继续发展。</p><p>11.虽然存在朝鲜核问题,东北亚局势也将是大致稳定的。中国与朝鲜和韩国的关系会保持稳定,与俄罗斯和蒙古的关系也将保持稳定,但与日本的政治僵局可能持续。</p><p>12.南亚局势的稳定性会比以前加强,主要是南亚第一强国印度经济发展良好,需要稳定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成为南亚合作组织的观察员,中国与南亚国家的关系会有进一步发展。</p><p>13.中亚国家在经历了2005年的颜色革命之后,区域内国家和区域外大国都发现动乱不符合各自的利益,未来该地区的稳定性也会加强。中亚各国仍会在大国的竞争中谋求利益。中国与中亚的关系会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通过与各个中亚国家的双边合作而得到加强。</p><p>(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p>
作者:
sunrisewu
时间:
2006-1-13 15:32
中国兴日本兴,中国衰日本不会衰,世界衰日本不会衰
<br>什么时间日本会衰?
<br>世界都兴时
作者:
桫罗双树
时间:
2006-1-14 12: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咸鱼の依旧
时间:
2006-1-19 00:21
应该和现在没怎么变吧~~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