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欧洲复兴”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性握手 [打印本页]

作者: 白鹤    时间: 2005-12-28 15:31
标题: “欧洲复兴”与“中国和平崛起”的历史性握手
<font face="宋体">南方网讯 5月2日,当《欢乐颂》的旋律还在欧洲上空回荡的时候,刚刚实现第五次历史性东扩的欧盟迎来了第一位来访的外国领导人&mdash;&mdash;中国国务院总理温Jiabao。这是温Jiabao就任国务院总理后的第一次欧洲之旅,同时也是继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4月中旬访华之后,中欧领导人今年的又一次重要会晤。在11天内,温Jiabao将先后访问德国、比利时、欧盟总部、意大利、英国和爱尔兰。而仅在三个月前,国家主席胡Jintao刚刚到访欧洲,对欧盟的另一个核心国家&mdash;&mdash;FaGuo进行了国事访问。这频繁的访问似乎表明,中欧关系正渐入佳境,在外交议程上占据愈发显著的位置。</font> <p><font face="宋体" color="#8b0000"><strong>  明晰中欧关系核心价值</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欧盟东扩的第二天,温Jiabao总理出访欧盟五国,充分表明了中国新一代领导人的外交新思路。正如温Jiabao在接受了德国《世界报》采访时所说:&ldquo;中国将发展中欧关系作为整个外交战略的重要部分。&rdquo;。</font></p><p><font face="宋体">  中国&ldquo;和平崛起&rdquo;的客观事实给地缘政治格局和国际政治格局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无论是面对结构性的冲突还是来自竞争对手的疑虑,中国都需尽力为自己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font></p><p><font face="宋体">  而在所有的领域中,欧洲是一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力量和外交伙伴,它与中国的结构性矛盾与地缘性敏感最弱;欧洲在很多国际事务处理上也与中国持一致或相似的立场与原则;中国高速发展的大市场对欧洲经济的复苏具有重大的牵引作用,这些都使欧洲能够客观看待和评估中国的&ldquo;和平崛起&rdquo;。</font></p><p><font face="宋体">  虽然前不久欧盟关于取消对华武器禁运的议案最终未能通过,但在对待&ldquo;中国威胁&rdquo;的问题上,欧洲人是有独特看法的,大部分欧洲国家对于中国的崛起持温和的态度。</font></p><p><font face="宋体">  在经历了波折与低谷之后,中欧双方都感觉到必须赋予双边关系一种&ldquo;更富战略意义、更富利益相关性&rdquo;的价值。通过对核心价值的确立,使双边关系发展的方向迅速明确并提升它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从中德政府联合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欧双方对此所做的表述。</font></p><p><font face="宋体">  而对于欧盟刚刚实现的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扩大,温Jiabao则表明中方对欧洲一体化建设的积极态度。一系列的表态与动作显示,中国希望借重欧洲的外交布局,尤其是欧洲推进一体化、注意力逐渐外移之势,调整国际关系中的格局。</font></p><p><font face="宋体">  中国提升和欧盟的关系,有平衡与美国关系的战略考虑。但是,我们也不能对此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毕竟中美关系是中国必须直接面对的最主要外交课题,而且,欧美关系似乎比中欧关系更为牢固。当然,中国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借助欧盟的力量。</font></p><p><font face="宋体">  尽管如此,无论欧洲的复兴还是中国的崛起,都将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明确双边关系的核心价值,建立利益相关的合作机制,使中国与欧盟走得更近,这既是客观发展的必然,也是中欧领导人都希望看到的。</font></p><p><font face="宋体" color="#8b0000"><strong>  推进中欧经贸互依互强</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国际政治关系的改善与发展是推动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力量,这在中欧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尤为明显。</font></p><p><font face="宋体">  根据欧盟统计,2003年,欧中双边贸易额陡增到1348亿欧元,涨幅高达13.5%。中国与欧盟目前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font></p><p><font face="宋体">  欧洲经济不景气已持续十多年,主要的经济大国与美国相比显露出疲软与萧条的窘态。推行欧元之后的欧盟市场也缺乏强劲动力和有力主题,法德等国急于摆脱经济困境,中国大市场自然成为其显著目标之一。中国在大型基础建设中引进德国高昂的磁悬浮铁路技术,连续大笔购买FaGuo的空中客车等举动,都为法德两国停滞不前的经济注入动力。</font></p><p><font face="宋体">  而从中国二十多年的国际合作经验看来,在贸易和科技互补性方面,中国与欧盟的关系比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强,摩擦与冲突也比美日相对要少。</font></p><p><font face="宋体">  对于中国来说,从欧洲获得高技术似乎较为容易一些。美日两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一般都设诸多限制;而欧洲的企业在向中方出口产品的同时,往往都会附带技术转让。从中国企业的角度而言,引进技术是他们最需要的;从宏观角度看,技术转让既有力保障了外贸市场多元化,又充实引进高新科技的来源地,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font></p><p><font face="宋体">  中欧双边贸易中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加强对话来解决。例如,尽管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成就,但欧盟、美国等世界经济巨头一直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font></p><p><font face="宋体">  获得欧盟&ldquo;认可&rdquo;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意义重大,这不仅将意味着它们重视中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成就,更加重要的是从技术层面来讲,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对欧盟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它意味着欧盟对中国商品的成本计算更加准确;对中国企业的&ldquo;倾销&rdquo;调查更加&ldquo;透明、可操作和公平&rdquo;。中国企业的自卫能力因此得到加强,由此带动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font></p><p><font face="宋体">  从此次随行出访的成员构成(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是其中重要成员)来看,相信中国是要在&ldquo;市场经济地位问题&rdquo;上发力&mdash;&mdash;此前已有新西兰第一个作出表率。</font></p><p><font face="宋体">  欧盟东扩后,随着欧盟总体市场的扩大,欧洲人需要对内部的经济结构作重新整合与调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也因此面临机遇与挑战。可以看到,中欧双方都敏感地意识到要在这个重要地历史阶段,有效地推动双边经贸合作,为双边关系下一步的发展建构良好的框架。</font></p><p><font face="宋体"><strong>  摘登</strong></font></p><p><font face="宋体">  我讲一讲欧亚大陆,欧亚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大陆,地质学上称为欧亚板块,希腊传说欧亚大陆是地球的胸膛,这里确实曾经发生过许许多多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这个大陆也是东西文化交流最好的地方。</font></p><p><font face="宋体">  由此,我就想提到,中国同欧洲之间的关系。中欧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确定了双边发展的战略构想,这就是去年中欧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确立的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font></p><p><font face="宋体">  我认为,所谓全面就是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政治和文化,而且包括经济和技术;不仅是双边的,而且是多边的;不仅是官方的,而且有民间的。所谓战略,是指中欧关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全局性,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会因一时一事而改变。所谓伙伴就是互信互利共赢。这就是我对中欧关系目前的现状和未来的理解。&mdash;&mdash;节选自温Jiabao接受路透社采访实录(编辑:李琳</font></p>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