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一次即席发言的反思 陈有为(推荐)
[打印本页]
作者:
hongcc007
时间:
2005-12-2 00:02
标题:
一次即席发言的反思 陈有为(推荐)
1989年5月24日,LIPENG宣布北京实行戒严后第六天,****
<br>发生前10天,在华盛顿著名的麦迪逊旅馆举行了一场不同寻常的中美
<br>关系讨论会。作为中国使馆的政治官员,我和几位同事也到会听讲。\r<br>
<br> 会议是由基辛格以美中协会会长的名义发起和主持的。这个在80
<br>年代中美关系鼎盛时期成立的组织,由卡特、福特、尼逊三任前美国
<br>总统担任名誉会长,罗吉斯、布热津斯基、黑格、穆斯基与鲁斯克等\r<br>前国务卿为副会长,成员包括美国几任的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前
<br>驻华大使,以及美国的知名学者和大企业家。\r<br>
<br> 按照原定计划,这个*会是为了欢迎中国人大委员长万里访问美
<br>国而举行的。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国内局势紧张,万里在美国只待\r<br>了一天就匆匆提前回国了。本来他要在这个会上发表的演讲,只好由\r<br>韩叙大使代为致词。\r<br>
<br> 不过,那天到会的人仍很踊跃,从尼逊到布斯历届美国政府与中
<br>国有关的,特别是为打开中美关系僵局探过路,作出过贡献的大部分\r<br>在任或在野的高级官员都来了。与会的还有许多大企业家和最负盛名\r<br>的中国问题专家,真可以说是高朋满座,济济一堂,空前的盛会。但
<br>会议的气氛是沉闷的,与会的人似乎都怀着对中国与中美关系前景莫\r<br>测的感觉,担心Tiananmen的事态会更形恶化,一发不可收拾。\r<br>
<br> 会议的议程,除了基辛格致欢迎词与万里讲话外,还有两个主旨
<br>发言,由已获任命但仍待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批准的助理国务卿索罗门
<br>,与应邀从北京前来的中国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汇川
<br>两人担当。\r<br>
<br> 索罗门说,现在有人把北京发生的事件比作18世纪的FaGuo大革命
<br>。如果今后中国局势的发展引起全世界的反应,人们不会感到意外。\r<br>他认为,中国局势的演变,正是邓小平10年前发动的那场改革的结果
<br>。现在邓好比骑在老虎背上,说不定会从虎背上摔下来。如果北京采
<br>取镇压行动,使用武力来把学生清除出广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就会
<br>出现一个非常暗淡的时期,他表示担心中美关系会进入一个“倒退的\r<br>时期”。\r<br>
<br> 在索罗门讲话之后,基辛格介绍下一个发言者李汇川。他说,李\r<br>担任过外交部长助理和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现在的名义是高级研究
<br>员。昨天晚上他和李交换过意见,觉得“获益匪浅”。\r<br>
<br> 美国人对李的背景可能不大了解,其实他是中国外交部少有的才
<br>子之一。他早年在清华大学学理工,起先在东北中长铁路部门工作过\r<br>,后来作为革命知识分子干部转入外交部,曾经担任过中国驻苏使馆
<br>参赞与苏联东欧司司长。这回北京之所以从大批退下来的人中间挑选\r<br>李汇川来参加这个重量级的会议,是因为目前中国国内局势与中美关\r<br>系都处于复杂变动的状态,需要像他这样有经验的老将出马,应付局
<br>面。\r<br>
<br> 在与会者的瞩目下,李汇川开始念他的讲稿,他泛泛地谈到国际\r<br>形势,从头到尾对中国局势和中美关系,连一句话、一个字也没有提
<br>。通篇讲话都跟当前人们最关切的形势问题沾不着边。\r<br>
<br> 如果说索罗门的讲话是有骨头有肉,完全用自己的思想与语言来\r<br>表达美国政府的观点,李汇川的讲话则像是在反来覆去地嚼一块橡皮\r<br>,令人乏味透顶。看得出来,这位资深外交官是有意要用兜圈子、磨
<br>时间的办法来回避当前的敏感问题。\r<br>
<br> 在李汇川结束发言之后,基辛格说:“我们现在还有20分钟时间
<br>可以讨论。让我先来请教一下我们的中国客人李先生,他对戈尔巴乔
<br>夫访华之行的国际影响有何看法。如果说这次访问使国际环境有所变\r<br>化的话,变化是什么?”\r<br>
<br> 对于基辛格这位国际战略大师来说,任何时候都必须从战略角度\r<br>来看待中美中苏关系问题。因此,在韩叙大使念完万里的讲稿之后,\r<br>他首先关心的是中苏关系问题,既风趣又巧妙地说;“我觉得中国人\r<br>是什么都不会浪费的。我注意到了,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公报中,\r<br>居然也套用了中美上海公报中反对霸权主义的句子。”不过他说,“\r<br>我们并不抱怨中国对美苏一视同仁,如果每个人反对的都是德国(霸
<br>权主义)的话,我们也不必介意。”\r<br>
<br> 现在,他又把这个问题提给了李汇川,希望这位北京来客好好地
<br>谈一谈。他知道李的英文很好,但是半开玩笑地问李:“我们还需要\r<br>翻译吗?”\r<br>
<br> “My English is rusty.”(我的英文已经长锈了)。李汇川想\r<br>推辞,因为通过翻译,他可以有一个缓冲时间来考虑如何回答问题。\r<br>
<br> “So is mine, that has never stop me.”因为基辛格的口音\r<br>很重,常人不易听懂,所以他说“我的英文也同样如此,但这从未妨
<br>碍过我讲话。”由于难以推却,李汇川只好用英文回答基辛格提出的
<br>关于戈尔巴乔夫访华影响的问题。他说:“当然,戈的访问是很重要
<br>的,他会产生重大影响。”\r<br>
<br> 什么影响呢?大家都竖起耳朵在等着他讲下去。可是很失望,李
<br>对基辛格的回答,就到此为止,没有下文了。但他把话题一转,忽然
<br>表示要感谢基辛格。大家有点莫名其妙,感谢什么啊?原来他曾读过\r<br>基辛格的一本著作,里边提到德国学者史宾格勒写的《西方的没落》\r<br>(The Decline of West)这本书。\r<br>
<br> “你瞧,中国人对我可真有研究。”基辛格打趣地说。\r<br>
<br> “不过我忘了在什么地方提到这本书了。”李不大好意思地说,
<br>连书名都记不起来,可见他事先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要提这本书。因为\r<br>临时应急,出于无奈,才搜索枯肠,勉强想出来的。\r<br>
<br> “我以前曾写过一篇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基辛格解释道。\r<br>
<br> 于是,李汇川就借了这个话题,回避讨论当前局势转变,转而谈
<br>论七十多年前史宾格勒那本早已被人遗忘了的著作。他说,我们应当
<br>研究20世纪,特别是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这正是他在拜读基辛格这\r<br>篇论文时所产生的想法。\r<br>
<br> 实际 上,究竟李汇川要感谢基辛格什么,基辛格为什么值得他\r<br>感谢,他并没有说出个道理来。\r<br>
<br> 这位中国外交部才子的表现,实在使所有的人感到愕然和泄气。\r<br>在座的都是当今美国最知名最权威的中国问题专家、高级官员和大企
<br>业家。基辛格几经挑选,才从北京请了这样一位资深的人士前来发表
<br>主旨演说,希望双方有所交流。可是没想到,这位客人竟然把一篇看
<br>来好像几个月甚至一年前起草的内容空泛的讲稿,拿来搪塞给人家了\r<br>事。\r<br>
<br> 会议中间休息,我注意到人们都在交换眼色,有的耸耸肩膀,明
<br>显地表示遗憾和不满。在洗手间碰到鲍大可教授,我问他有什么印象。\r<br>
<br> 他说:“Mr. Li didn't say anything, may be you can say
<br>something.”(李先生什么也没说,也许你能说点什么)。\r<br>
<br> “I hope so, but I am not in the position to say
<br>anything on this occasion.”(但愿如此,但在这种场合,我不便\r<br>说什么。)
<br>
<br> 作为一个中国外交官,我对这种场面实在感到难堪,甚至有点羞\r<br>愧。不是为我自己羞愧,而是为中国,为中国的外交部感到羞愧。中
<br>美两国外交官碰在一起,人家侃侃而谈,谈的都是真实的思想;我们\r<br>总是言不及义,绕了十万八千里的大圈子说空话。美国人拿出来的是\r<br>鲜货,中国人拿出来的是干货。在这样的场合,双方虽然不是在决胜\r<br>负,客观上却是在比高低。无论水平、气度与随机应变的外交技巧来
<br>说,美国外交官都远远胜过中国外交官一筹。\r<br>
<br> 其实,在场的美国朋友对中国都是善意的,对中美关系都是十分
<br>珍惜的。如果中国演讲人真的有胆量,不妨理直气壮地宣称中国政府\r<br>的鲜明立场,否则也不必显得那么被动、畏缩,从头到尾都在打退堂\r<br>鼓,显出一副胆怯得不敢应战,什么都不想谈和什么也谈不出来的可
<br>怜相。\r<br>
<br> 我本来不想说什么,也不宜于在这种场合说什么。但是内心又觉\r<br>得,就像鲍大可教授要求我那样,应该起来说点什么。究竟说或不说\r<br>,该说些什么,在我脑子里盘旋了好一会儿。如果要讲的话,我不能\r<br>仅仅空洞地表态,必须讲点什么道理出来,而且要考虑到对各方面都
<br>能过得去。就在从洗手间回到会议室,基辛格马上就要宣布散会之前
<br>的二、三分钟时间内,我急中生智,在内心捉摸出几点看法,最后鼓
<br>起勇气,出人意外地站起来要求发言。\r<br>
<br> 首先,我也从史宾格勒的那本书谈起。因为在我70年代所写,80
<br>年代出版的《基辛格评传》一书中,有一章专门介绍与分析他的早期
<br>著作,其中有五页多的篇幅谈到史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和基辛格\r<br>对他的评介。\r<br>
<br> 史宾格勒原是德国一个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他在1918年7月第
<br>一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时,发表这部厚达两千页的历史巨著。其内容
<br>十分庞杂,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以至科学技术。这部\r<br>书不仅广泛地谈到欧洲,而且论述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
<br>代善于思辩的谋臣策士,如阴阳家鬼谷子的门徒苏秦、张仪。作为一
<br>个新起的历史学家,史宾格勒的观点来源于尼采与柏格森的哲学思想
<br>,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即“英雄创造世界”\r<br>的史学观点。例如他说,伟大人物的偶然兴起,“一夜之间就会使一
<br>个民族(如马其顿)登上事变的绝顶,而他们的突然死亡(如凯撒的\r<br>死亡),则会立即使世界从个人所巩固的秩序陷入混乱。”\r<br>
<br> 二次大战后,史宾格勒的史学观点曾在美国风行一时,基辛格\r<br>1950年在哈佛大学政治系毕业时,以《历史的意义》为题,写了一篇\r<br>长达377页的毕业论文,论述德国历史学家史宾格勒、英国历史学家\r<br>汤恩比与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历史著作和历史观。他在这篇论文中特别
<br>推崇史宾格勒的观点。后来,这篇论文出版成书,就是李汇川所读过
<br>的那本书。\r<br>
<br> 我在会上的即席发言,所举的论点是这样排列和展开的:
<br>
<br> 一、史宾格勒关于西方衰落的预言并没有实现。整个20世纪内,
<br>西方经济有很大发展,变得更加繁荣和强大了。现在西方人谈论的不
<br>是西方的衰落,而是东方社会主义的衰落,甚至预言共产主义将在本\r<br>世纪末以前结束。\r<br>
<br> 二、但是我认为,现在人们从中国学生运动中看到的不是衰落,\r<br>而是一种复兴,一种巨大的希望。中国的第一波经济改革之后,接着
<br>而来的必然是第二波政治改革。中国正在改写自己的历史,不管将来\r<br>会有什么样的困难曲折,明天的中国将会和今天的中国不一样。\r<br>
<br> 三、中国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表明,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是不可\r<br>分的。人们有了彩电、冰箱,生活得比过去好了,但不会仅仅满足于\r<br>此。他们会在政治上提出各种要求,主张整治日益猖獗的贪污腐败,\r<br>争取享有自由表达自己意志的权利。\r<br>
<br> 四、政治改革中最困难的问题,在于如何区分现代化与西方化的
<br>差别。有些人认为,议会民主与言论自由都是西方的产物,而无法接
<br>受。但如果没有它们,你又能如何制约政府权力和政治腐败。\r<br>
<br> 五、从长远来看,加强议会监督政府权力和使人民享有更多民主\r<br>自由,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中国不能照抄西方模式,应当按照
<br>中国的国情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我个人相信,中国是会变的\r<br>,不过要让中国自己变,不能从外部来迫使它变。\r<br>
<br> 六、目前中国的局势很复杂,美国最好对中国的事情少说话,避
<br>免给人以干预中国内政的印象。看到中国学生举着自由女神像,有些
<br>美国人很得意,以为中国人都要以美国为榜样。其实,你越是强调西
<br>方对中国的影响,越是对学生不利,为他们制造困难。对中国不利的\r<br>事情,对美国也会不利,美国必须注意这一点。\r<br>
<br> 我的即席发言大概不到十分钟。本来想把话说完就走人完事,但\r<br>出乎意料的是,话刚结束,全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对我的讲话表
<br>示欢迎,使得原来死气沉沉的会场立即活跃起来。基辛格还特意从主\r<br>席台上走过来跟我握手,赞赏我的发言,并且同意我讲的美国应当对\r<br>中国局势少说话的意见。一时间,很多熟识和素不相识的知名人士,
<br>包括罗德、恒安石、鲍大可,都过来跟我打招呼,给予好评。有的与
<br>会者甚至问我的英语是在哪儿学的,我说基本上是自学的,使人更加\r<br>感到惊讶。\r<br>
<br> 过了几天,我约请美国前驻华大使恒安石进行工作午餐,交换对
<br>中美关系看法。席间谈起那天麦迪逊旅馆的会议,他认为我即席讲话\r<br>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给人以一种真切之感。基辛格的随身秘
<br>书达尔贝小姐,因为担心我的发言可能在使馆内部引起对我不利的反\r<br>应,只答应以后给我寄会议的材料,但不收录我的即席发言。\r<br>
<br> 我也担心过发言的后果,但过了很久,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对我\r<br>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与我一起参加会议的同事,甚至使馆上下的
<br>大多数人,对中国局势基本上都怀有与我类似的想法,尽管他们不一
<br>定像我那样对史宾格勒与基辛格的著作有过研究,也不大可能作这样
<br>的即席发言。\r<br>
<br> 更重要的是,我的讲话并没有反对政府的观点。我即席发言的内容,
<br>关于对学生运动的评介,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区分现代化与
<br>西方化的差别,关于中国不能照抄西方,以及奉劝美国少对中国局势\r<br>讲话的意见,直到今天还是站得住的。\r<br>
<br> 不管对我如何评介,我的发言是出自我的责任,出自我的良心,\r<br>反映出了大多数中国人的心声。<!--editpost--><br><br><br><div><font class='editinfo'>此帖由 8341 在 2005-12-02 00:33 进行编辑...</font></div><!--editpost1-->
作者:
8341
时间:
2005-12-2 00:34
一些敏感词语删掉了,大概有二三十字,感觉还不影响原文章的中心。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