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国际组织讲义(北大)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0
标题:
国际组织讲义(北大)转载
国际格局与国际组织\r<br>
<br>v 序 言
<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0
-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和单独意志。\r<br>
<br> ----合作职能。\r<br>
<br>三、国际组织的结构与表决制度\r<br>u 结 构\r<br>v ----议事与决策机构\r<br>
<br>v ----执行与主管机构\r<br>
<br>v ----行政与管理机构\r<br>
<br>v ----辅助与工作机构\r<br>
<br>v ----司法机构
<br>
<br>
<br>
<br>u 表决制度
<br>
<br>v ----全体一致同意制(principle of unanimity rule)\r<br>
<br>v ----多数表决制(principle of majority rule)
<br>
<br>v ----加权表决制(weighted voting system)
<br>
<br>v ----协商一致(consensus)
<br>四、国际组织的会员
<br>v ----完全会员:出席会议权、评论、建议权、表决权、选举和被选
<br> 举权
<br>
<br>v ----准会员:主要针对非独立国家的非自治领土,无投票权(世界\r<br> 卫生组织)\r<br>
<br>v ----部分会员: 成为某些国际组织下属机构的正式成员的非成员\r<br> 国,如汤加和瑙鲁在成为联合国 的会员国之前已成
<br> 为亚太经济与社会委员会的成员。在联合国,部分
<br> 会员不能出席联合国大会。有的国际组织则规定部\r<br> 分会员不能参加该组织的选举。\r<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1
v ----观察员:可以出席有关会议,但无表决权。\r<br>五、国际组织的法律地位
<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1
----1760年肇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导致西欧生产力的极大飞跃,国家间交往日益频繁。\r<br> ----由于资本原始积累,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原料和殖民地的斗争十分激烈,战事频仍,破坏巨大。\r<br>
<br>v 19世纪国际关系出现大潮流,最终孕育出了国际组织:
<br> ----政府间国际会议不断发展,使国际会议成为解决国际问
<br> 题的基本程序。两大标志:“欧洲协调”与海牙体系。\r<br>
<br>? 欧洲协调:是指以会议外交方式处理欧洲或与欧洲有关事
<br> 务的一种定期、多边及高层的协商制度。\r<br>? 海牙体系:是指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会在发展\r<br> 国际法、寻求减少战争伤害与和平解决国际争\r<br> 端等方面所作的的努力和随之形成的体制。\r<br>
<br> ----国际行政联盟的产生。\r<br> 国际行政联盟:是指以专门从事行政性和技术性的国际协作为职能的
<br> 国际组织。如莱茵河委员会(1815年)国际电报联盟
<br> (1865年)、万国邮政联盟(1874年)
<br> 提示:1890年在美洲大陆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区域性国际组织—美洲共和
<br> 国国际联盟(1945年该名为美洲国家组织)\r<br>三、20世纪的国际组织\r<br>v 20世纪是国际组织大发展的时期,其标志是:\r<br>v ----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诞生。其中联合国的成立堪称国际组织发展的高峰。\r<br>
<br>v ----国际组织的数量呈爆炸性增长。\r<br>
<br>v ----国际组织的活动范围和内容极其广泛。\r<br>
<br>v ----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国际组织体系。\r<br>
<br>结论:19世纪是国际会议的世纪,20世纪是国际组织的世纪
<br>第三节 国际组织的类型和发展趋势
<br>
<br> 一、国际组织的分类
<br>u 以组织成员的构成范围划分:\r<br> 普遍性(universal)国际组织&封闭性(closed)国际组织
<br> 封闭性国际组织可细分 为三种:1.区域性国际组织,以一定区域为界,如美洲国家组织;2.有共同背景的国际组织,如伊斯兰会议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3.封闭性职能性国际组织,如石油输出国组织。\r<br>u 以组织的宗旨与职能范围划分:
<br> 一般性(general)国际组织,如联合国
<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2
专门性(specialized)国际组织,如世界卫生组织
<br>
<br>二、国际组织的发展趋势—以国际格局的变化和全球化为背景
<br>
<br>l 国际格局:此处主要指国际政治格局,即充当主角的行为体(大国)之间相互政治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两极—一超多强。\r<br>
<br>l 全球化:主要指经济全球化,即商品、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r<br>
<br>----在一超多强的格局下,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换言之,维护国
<br> 际体系的稳定是大国的共识,利用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权威维护\r<br> 世界稳定,促进发展是大国的普遍愿望。这是有利于国际组织发挥其作
<br> 用的。但超级大国的单边主义倾向会对国际组织的作用产生消极影响。\r<br>----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已经或正在产生如下影响:
<br>
<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4
(喋喋不休总胜于兵戎相见—丘吉尔语)
<br>
<br>u 国际组织是一个管理者(regulator)。\r<br> 例子: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为核技术的转移和应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办法。\r<br>
<br>u 国际组织是一个资源分配者(distributor)。\r<br> 例子:世界银行(IBRD)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r<br>u 维护成员国的安全。\r<br> 国际联盟(the League of Nations)和联合国的集体安全
<br> 机制
<br>u 维持和平。\r<br> 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br>第五节 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br>v 一、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的演变\r<br>n 三个阶段:\r<br> 1.1949—1971年,联合国体系外时期。\r<br> 主要内容:\r<br> ----受美国为首的西方封锁和孤立,中国被长期排斥于联合国体系之外。中国将联合国视为美国的表决机器。(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中国少有的与西方国家开展多边外交的场合)\r<br>
<br> ----中国主要与亚非拉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多边外交。\r<br>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中国是华约和经互会组织的观察员。\r<br>p 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原则:
<br>v 意识形态的正确性\r<br>
<br>v 台湾没有代表权\r<br>
<br>v 适合的政治气氛\r<br>
<br>v 不能对主权限制过多\r<br>2. 1971—1989,逐步扩大参与的时期\r<br>v 70年代,以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为标志,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进入新阶段,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社会。但主要由于国内原因(极左思想影响、对国际组织缺乏了解、自身实力有限),中国对国际组织的参与是有限的(实质性参与较少、没有参加世界三大经济组织)。\r<br>
<br>v 80年代,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对国际组织的政策发生迅速变化:
<br> ----与国际组织合作的态度更加积极和具有建设性。(对联合国维和行动
<br> 态度的转变)
<br>
<br> ----注重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合作,获取资金
<br> 和技术。(1980年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r<br>
<br> ----从只予不取向有给有取转变。(包括对国际组织和第三世界)\r<br>----多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内容。\r<br>3. 冷战结束以后,全面深入参与的时期\r<br>
<br>l 重要事实:\r<br> ----1989年 “六*”事件使中国外交陷入困境,中国正是通过多边外交的努
<br> 力打破了外交孤立的局面。在中国外交中逐渐形成多边外交与双边外
<br> 交并重的局面。\r<br>
<br> ----2001年,中国成功入世,标志中国已参加了所有重要的全球性国际组
<br> 织。\r<br>
<br> ----2001年诞生了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上海合作组织。\r<br>
<br>----地区经济与社会领域\r<br>
<br> 成功主办APEC;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启动;增长三角计划启动;
<br> 东北亚地区环境保护\r<br>
<br> 二、中国与国际组织关系演变的原因\r<br>
<br>1. 国际体系的变化\r<br> 冷战的结束;全球化及全球问题的凸显;区域一体化的发展\r<br>
<br>2. 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r<br>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要求中国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国际实力与影响增强的客观要求。\r<br>
<br>3. 对多边外交的新认识和新观念推进了中国与国际组织的关系
<br>
<br>
<br>
<br>
<br>l 主要成就:\r<br>
<br> ----全球性政治、安全领域\r<br>维护世界和平;人权领域;军控与裁军领域\r<br>
<br> ----全球性经济、社会领域\r<br> 加强多边经济合作(成功入世);稳定地区经济;促进环境保护、妇女权利保护等社会领域的国际合作\r<br>
<br> ----地区政治与安全领域\r<br> 新安全观的提出;参与 东盟地区论坛(ARF);10+3会晤;第二轨道安全对话(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四方会谈;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r<br>
<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5
三、前景展望\r<br>v 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加强多边外交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因而是中国外交的大趋势。\r<br>
<br>v 中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将更加突出。\r<br>
<br>v 非政府国际组织的作用将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r<br>
<br>v 面临的问题:多边合作与维护主权的关系;参与西方主导的
<br> 国际体系与维护国家利益的关系;如何妥善处
<br> 理台湾问题。\r<br>第二章 最具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
<br>—联合国
<br> 第一节 联合国的成立
<br>n 联合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烈火硝烟中酝酿并诞生的。二战的空前惨烈使国际社会对和平格外期盼,直接推动了联合国的建立。\r<br>
<br>n 具体经过:\r<br>
<br> 1. 建立联合国的思想最早见于1941年8月14日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签署的《大西洋宪章》之中。宪章希望在世界上建立“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r<br>
<br>1941年8月14日美英首脑会晤于大西洋纽芬兰阿根夏湾的一艘军舰上。\r<br>2. 1942年1月1日,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r<br>
<br>《联合国家》宣言,赞同以建立“广泛而永久的国际
<br>安全制度”作为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宣言中第一次\r<br>出现了“联合国家”一词,联合国的名字即源于此。\r<br>26国在《联合国家宣言》上签字
<br>3. 1943年10月30日,中、苏、美、英四国外长在莫
<br> 斯科开会,发表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即莫斯科四国宣言),确定了战后建立普遍安全组织的共同方针和基本原则,是建立联合国的关键性步骤。\r<br>
<br>4.1943年12月,苏、美、英三国签署《德黑兰宣言》,重申对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支持。\r<br>5.1944年8月21日—10月7日,苏、美、英三国和\r<br> 中、美、英三国分别在美国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规定了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机构的组成和职能,规划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轮廓。中国代表团提出的三项建议成为联合国宪章的组成内容。\r<br>1944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r<br>6. 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r<br> 就安理会表决权和创始会员国问题达成一致。\r<br>
<br>
<br>7. 1945年4月25日—6月25日,旧金山制宪会议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r<br> 联合国宪章原稿\r<br>联合国宪章宣传画
<br>第一届联合国大会举行时的情景
<br>n 筹建联合国过程中的矛盾和斗争
<br>v 矛盾一: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还是区域性组织?
<br>
<br>v 矛盾二:关于中国的大国地位\r<br>
<br>v 矛盾三:安理会的投票程序问题
<br>
<br>v 矛盾四:创始会员国问题\r<br>
<br>
<br>第二节 联合国的宗旨与原则\r<br>v 4大宗旨7大原则(要求记忆)\r<br>
<br> 第三节 联合国的成员国\r<br>v 要求掌握成为联合国会员国的条件\r<br>
<br>三、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r<br>l 背景介绍
<br>
<br>l 新中国初期为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所作的外交努力
<br>
<br>
<br>
<br>l 苏联的支持\r<br>l 赖伊关于中国代表权问题的备忘录\r<br>
<br>l 朝鲜战争使中国代表权问题复杂化\r<br>
<br>l 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br> 2758号决议\r<br>
<br>l 历史的启示\r<br>
<br>
<br>启示一:国家实力是赢得国际地位和尊重的基础。\r<br>
<br> 启示二:灵活务实的外交对国家目标的实现至关重
<br> 要。\r<br>
<br> 启示三:又一次证明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r<br> 友,只有永恒的利益。\r<br>
<br> (录象放映)
<br>附表:历届联大讨论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情况\r<br>第四节 联合国的组织机构(六大机构)
<br>
<br>第五节 联合国的职权
<br>
<br> 一、大会的职权
<br>
<br> 二、安理会的职权\r<br>
<br> 三、经济与社会理事会的职权
<br>
<br> 四、托管理事会的职权(略)
<br>
<br> 五、国际法院的职权(略)\r<br>
<br> 六、秘书长的职权(赖伊、哈马舍尔德、吴丹、瓦尔德海\r<br> 姆、德奎利亚尔、加利、安南)
<br>
<br>第六节 联合国的活动程序
<br>
作者:
文风007
时间:
2005-10-18 12:06
一、大会活动程序\r<br>
<br>二、安理会活动程序
<br>u 否决权(大国一致原则)
<br>u 双重否决权\r<br>
<br>补充材料: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比较
<br>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