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标题: 中国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 [打印本页]

作者: allbarcelona    时间: 2005-10-3 18:16
标题: 中国能源安全与可行战略
当前国际关系的基础性矛盾:能源需求与消费不平衡\r<br>
<br>资源问题本质上是政治问题。国家是一种攫取世界资源的强力系统。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紧张程度,往往是国际资源紧缺程度的反映。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占据高势能经济地位的优势国家对全球或地区资源的控制和汲取的过程。1990-2000年间,世界能源消费与需求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以中国经济为主动力的亚洲国家的迅速发展,使亚洲成为能源需求力最旺盛的地区。\r<br>
<br>现有的国际资源总量及其配置秩序有利于维持北美和欧洲经济体的现有消费水平,东亚整体性地转入市场经济并参与国际资源全球化分配,将对现存的国际资源分配体系造成冲击。对此,作为世界霸权的美国正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牺牲南方国家的利益,迫使南方国家进一步让渡资源,以缓和东亚与欧美因世界资源短缺造成的紧张关系。其结果是南北矛盾加剧,恐怖主义愈演愈烈。美国所指责的三个“流氓国家”,其中两个在中东地区。这说明,美国在限制欧洲和东亚的同时,将打击力量投向南方世界中能源利益与地缘利益相对富裕与集中的中亚中东地区。这对日益严重地依赖海外能源供给而海外利益的自保能力严重不足的中国,将造成巨大的能源安全的政治压力。\r<br>
<br>有观点认为,造成当前石油危机的原因是中国和印度石油消费的大规模增长,但世界石油产需总量数椐并不支持这种观点。目前在世界石油供给总量大于需求总量的情况下,人口最多、石油需求最旺盛的亚洲地区却不拥有,更不能控制相应的可用于消费的石油存量。这是当前石油价格上涨的深层原因。而产生亚洲国家这种能源需求与消费相分离从而消费“权利失败”的根源,恰恰是北方国家不惜通过战争强力垄断的不平均的国际能源配置体制。\r<br>
<br>1990年,美国借伊拉克战争在沙特、科威特获得常驻基地。此后,美国军事力量随美国外交日益向中亚地区汇聚。1998年美国用“战斧”巡航导弹攻击阿富汗境内目标,1999年肢解南联盟,2001年大兵强入阿富汗,2003年入侵并占领伊拉克,导致伊拉克形势严重动荡,油价一路飙升。截至2004年10月,纽约原油期货上涨直冲每桶52.02美元的历史巅峰水平。2005年8月4日,石油连续攀高至62.50美元,再次刷新历史纪录。预计今后一段时间内,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尤其是海湾地区的石油供给,将是美国石油政策的中心目标和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届时国际能源环境将进一步恶化。\r<br>
<br>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矛盾和石油安全环境的严重恶化\r<br>
<br>2002年,中国能源进口从1990年的1310万吨扩大到15769万吨, 出口从5875万吨扩大到11017万吨,进出口分别增长1103.7%和87.5%。这说明,中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内部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在中国使用量最大的煤、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常规能源中,产需矛盾比较突出的主要集中在清洁高效能源品种,尤其是石油品种。清洁能源需求增大及由此引发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石油短缺是国内能源安全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r<br>
<br>19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按年均9.7%的速度增长,原油消费按年均5.8%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的1/3来自中国,中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40%。未来15年内,中国经济如以7%左右的速度发展,原油需求将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只有2%左右。\r<br>
<br>与此同时,中国对海外能源运输安全保障的能力严重不足。能源安全,说到底是国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与国家对国际事务的政治、军事参与和控制能力之间的比例关系。一国能源对外依存度越大,而对外军事外交参与能力越小,则该国石油安全系数就越低,不安全的风险就越大。对于现代国家而言,国家参与和控制世界事务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海军在世界范围自由行动的能力。目前在世界各大国中,中国海上政治军事参与控制能力相应也较弱。\r<br>
<br>专家分析,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20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自己所能生产的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多亿吨原油,其中可以提供出口的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还有运输的问题。以10万吨位级的油轮从中东海路运输到中国,是否可以畅通地通过已经极为繁忙的马六甲海峡都是疑问。\r<br>
<br>加入WTO,对中国能源而言,意味着生产与消费参与全球能源配置体系,安全也融入国际安全体系。2001年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分别为:中东地区 56.2%,非洲地区22.5% ,亚太地区14.4%, 欧洲中亚地区 6.9% 。这说明,中国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中的一部分,与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发生着互动关系。\r<br>
<br>据估计,国际油价每提高1倍,美国国内的GDP就会下降2.5%左右;每桶石油价格上升10美元,每年将给美国经济造成500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对世界能源丰富的地区及海上交通线有绝对的政治军事控制力,而目前中国海军还不具有这种能力,如果遇上特殊情况,正常的石油进口可能无法得到保证,人民生活、经济运行乃至国防都会受到重大影响。鉴于中国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对国际能源的巨大需求,以及中国海军严重滞后于能源海外依存度扩大的不平衡态势,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中国能源安全在国际能源安全体系中将是极其脆弱的。\r<br>
<br>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能源安全政策\r<br>
<br>中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与中国海外利益军事保护手段严重滞后,是当前中国能源安全形势的基本特点。而目前,中石油发表声明,因政治压力而退出尤尼科公司的竟购。这次声势浩大的收购战使试图通过国际并购而改变能源现状的能力暂时放缓了脚步。对此,有专家提出加大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竞争力度,大量增加海外份额油的方案。\r<br>
<br>中国能源安全政策可否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模式?笔者认为是不可以的。这是因为,欧美解决能源问题的前提是强大的制海权,而这恰恰是中国在短期内无法扭转的弱项。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说:“商业影响需要通过在各地部署海军来得以存在。”在国际能源运输方面,与世界其他大国相比,中国是绝对依赖海上运输的国家,但在海上运输通道控制方面,却几乎没有控制力。而美国又是拥有绝对控制力的国家。这表明,今后较长时期内,中国在国际海上能源安全体系中,将不得不处于依附性地位。在这种形势下,如果选择欧美大量依靠海外进口的方法来保障能源安全,无异于将自己的发展命运托付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世界,将使中国的能源安全更加脆弱。\r<br>
<br>鉴于此,将能源对外依存度保持在合理范围,立足于科学利用本国现有能源优势,尽力提高能源自给率,从中近期看来,是降低中国能源安全风险的可靠方法。具体政策选择有如下三点:
<br>
<br>首先,立足本国优势能源,开发和推广清洁煤技术。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从能源安全的角度看,至少到本世纪中叶以前,煤炭作为中国基础能源的地位不会动摇。尽管煤炭是一种高污染的能源品种,但中国目前洁净煤技术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国家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十五”规划已提出,未来国家推广洁净煤技术。随着洁净煤技术日臻成熟及其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煤炭将仍是保证中国能源供应安全的支柱产业。\r<br>
<br>其次,大幅提高核能消费比重。核电是一种不排放任何温室气体的高效和耐久能源。世界核电发展的经验证明,发展核电是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选择。1998年全球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7.1%,发达国家比重更大。FaGuo核电已占全国电力生产总量的77%,日本32%,英国28%,美国19%以上,而中国仅占1%以上。中国有丰富的核能资源,天然铀及其加工能力已初具规模,核燃料循环工业的各个环节相互配套。中国已能够自主设计制造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的成套设备。1991年12月,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九五”期间,中国开工建设的核电机组就有8套,全部建成后,预计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9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发电能力的3%,并形成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江苏田湾三大核电基地。火力发电是中国用煤第一大户,适当加快核电发展,对于在按照洁净、安全、高效的原则推进能源替代战略,大幅提高能源自给率,减少对外依存度带来的风险,确保国家能源供应持续安全的供给,具有深远意义。\r<br>
<br>最后,加快海军建设,扩大国际合作。历史表明,生存资源的稀缺到什么程度,大国关系就会紧张到什么程度,而海军是国家对世界产生实际影响力并由此分享国际资源份额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一国的能源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同时它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政治问题的解决多是以军事为后盾的。现代海军是伴随国际贸易出现的,而海军先行又是英美国家扩展国际贸易的基本路线。根据历史经验,未来中国在国际能源体系所拥有的相应份额,最终并不以商业谈判技巧而是以海上军事力量的大小为保证。目前中国扩大国际能源市场的步伐较快,而由此产生的维护中国已获取的国际能源利益的军事自卫手段却严重滞后。根据自科索沃战争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没有海军保障的国家海外利益增长,随时都有被海上军事强国强行中断乃至终断的可能。从近代西班牙、荷兰与英国,英国与早期美国,乃至与中国清王朝冲突的经验看,军事,特别是海上军事较量,是大国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终极手段。阿富汗战争后,北约力量大幅进入与中国能源进口关系密切的中亚地区,美国在中国东部海上拉起由日本,经台湾地区到南中国海一些国家的、意在封锁中国海权扩展的链条,并日益收紧。这些对中国未来的能源进口安全将形成巨大的制约。中国对此要早作准备,否则通过正常的国际经济活动而迅速扩大了的,包括能源利益在内的全部经济利益,将会在因准备不足而可能出现的军事失利中迅速丧失。\r<br>
<br>




欢迎光临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论坛 (http://bbs.newslist.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